【2025中国好工匠系列展播】孙中胜:从瓦工到装修掌舵人,以三十年坚守书写手艺人的赤诚
从安徽桐城的乡土到北京的钢筋丛林,从肩扛沙子水泥的瓦工到带领团队驰骋装修市场的公司掌舵人,孙中胜用三十年光阴在装修行业的方寸之间打磨初心。这位亲历北京装修市场迭代的 "老手艺",以 "质量为根、口碑为魂" 的信念,在门店装修、老房改造等领域树起标杆,更以 "抱团取暖" 的智慧应对行业变革,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。
从瓦工到掌舵人:在汗水里浇筑的成长轨迹
1993 年,带着一身力气和对 "手艺能安身" 的朴素信念,安徽桐城青年孙中胜来到北京,从最基础的瓦工做起。彼时的装修行业远不如今日规范,他记得,1994 年在门市做装修轻工时,铺地砖每平米仅 7、8 元,沙子水泥全靠自己一肩一肩扛上楼,"一天下来,肩膀磨得通红,倒头就睡"。
但手艺人的韧劲让他不肯止步。1994 年至 1997 年,孙中胜在装饰部担任装修管理,系统学习业务调度、人员协调等知识,从 "会干活" 向 "会管理" 转型。此后十年,他靠着 "做事踏实" 的口碑,通过熟人介绍积累客源,从零散家装到小区批量装修,一步步站稳脚跟。2016 年,他正式创办公司承包项目,始终秉持 "有活就有人" 的原则 —— 只要接下项目,就一定调配最靠谱的工人;只要工人跟着干,就绝不亏待。如今,他团队里多是知根知底的老乡和老手艺,"跟着孙哥干,放心" 成了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项目践行者:在难题中彰显匠心
三十年从业生涯里,孙中胜的 "代表作" 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,却处处藏着 "为业主解难" 的巧思与担当。
前几年承接的门店饭馆装修,是他心中 "最成功的项目"。设计师对吧台、顶灯、分区过渡的要求极为严苛,5 米高的顶面让电视悬挂成了难题,施工中更是冒出不少增项。"工人都说 ' 这活太磨人 ',但业主把店交过来,就是把生计交过来。" 孙中胜带着团队一遍遍调整方案:顶灯角度反复调试到光线均匀,分区用弧形垭口自然衔接,电视悬挂特意定制加长支架确保稳固。最终不仅零增项完成施工,厨房与用餐区的过渡更是 "浑然一体",业主验收时连说 "比设计图还舒服"。
2025 年的一层老房改造项目,则让他更懂 "装修不止是施工,更是解决生活难题"。业主想把阳台外接扩大空间,却遭到左右邻居反对。孙中胜实地勘察发现,外墙管道早已老化,若不及时修缮恐有倒塌风险。他当即建议业主拍照留存证据,陪同前往居委会说明情况,最终推动修缮工作顺利开展。完工后,阳台比原计划高出 20 多公分,既解决了安全隐患,又满足了业主需求,"住了几十年,终于敢在阳台晒被子了" 的感谢,成了他最珍贵的认可。
质量为根,诚信为本,售后为诺
"装修是良心活,骗得了一时,骗不了一辈子。" 这是孙中胜挂在嘴边的话,更是他三十年不变的坚守。
在他看来,工匠精神藏在三个 "铁规矩" 里:质量永远排第一,业主上工地挑毛病,只要发现工人活不达标,立刻推倒返工,"宁肯多花功夫,不能让业主住得闹心";凡事提前说清,报价、选材、改水改电的细节一律摆在明处,"前期麻烦点,总比后期扯皮强";售后终生兜底,"找老孙装修,住几十年有问题尽管找"—— 这份承诺不是噱头,而是他用多年行动兑现的口碑,许多老客户搬家后,仍会推荐亲友找他。
紧跟需求谋变化,结合实际做装修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业主的装修需求也在不断变化。孙中胜秉持着 “活到老学到老” 的态度,不断更新自己的装修理念。他认为,装修不能只看设计图纸,更要结合业主的实际需求和房屋的具体情况。
多年前,他在石景山装修一套房子时,业主有外开门的习惯,但他实地考察后发现,外开门会挡住邻居的房门,造成房门 “打架” 的现象。他当即跟业主说清其中的弊端,建议改为内开门。业主起初还有些犹豫,但听了他的分析后,最终采纳了建议。入住后,业主特意感谢他:“幸亏当初听取了您的意见,住得太舒心了。”
关注行业问题,积极寻求突破
面对行业变局,孙中胜懂得 "抱团取暖" 的智慧。他加入芝麻装平台,与同行共享资源、共克难关,"一个人力量有限,集体努力才能把工装、老房改造都做到极致"。谈及行业存在的年龄断层问题,他直言 "手艺人靠经验吃饭":"就像铺砖,第一块差 2 毫米,最后可能差 10 毫米。" 因此他对团队管理极严,要求老工人带徒弟时 "把经验嚼碎了教",确保手艺不打折扣。
而他的装修理念,始终跟着时代 "保鲜"。"活到老学到老,不能用老一套套新需求。" 他会结合用户习惯与实际条件调整方案,"设计图再美,做不出来或用着不方便,就是白费功夫",这份务实与沟通,让他的装修方案总能 "既好看又好住"。
三十年瓦刀映初心,一砖一瓦筑匠心
从 1993 年扛着工具走进北京的清晨,到如今带着团队穿梭于各个工地,孙中胜用三十年证明:工匠精神从不是刻板的坚守,而是对质量的较真、对业主的负责、对时代的适应。他的工具箱里,瓦刀砌过踏实,卷尺量过初心,笔记本记着每个家庭的期盼。
正如他所说:"房子是死的,人是活的,装修装的就是那份住得安心、用得舒心的温度。" 这份在烟火气中沉淀的坚守,正是 "中国好工匠" 的生动注脚:他们用双手雕琢的不仅是房屋,更是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不息的生命力。